两陆过往-《争鼎》
第(3/3)页
一百多个部落的主君站在逊王座前,等待他说话,逊王说的第一句话是“给尊贵的客人们拿垫子来,大家坐下说。”
后来,这次大会就叫作“库里格大会”,“库里格”翻译成东陆语就是“都坐下”,意思是所有的部落不分大小,都有说话的权利。
然而逊王死后,“库里格大会”就慢慢变了味道,虽然与会的主君们还是坐在一起,但硕风部取代了察沁的位子,而原来的一百多个小部落则越来越少,而他们说的话也不再受到重视。
硕风部灭掉瀛棘部以后,草原上实际上只剩下了硕风、澜马、阳河、朔北、九煵、沙池六个大部落和三十多个小部落,而真颜部则是在风炎第二次北伐后才跻身七大部落的。
英雄在尝试缔造历史,这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英雄,名叫阿堪提,后世尊称他为——“逊王”。
“鹰王”阿堪提,并不是现在的硕风主君楚戈。
而是“神之右手”阿堪提。
“蛮族皇帝”阿堪提。
“古尔沁的狮头雄鹰”阿堪提。
他的尊号一点不少,然而这所有尊号加起来,都无法描述他对于蛮族人的重要意义。他是第一个把蛮族从数百个乱战的部落合并为一个国家的人,从他开始,蛮族有了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大君”。
他的继承者直到五百多年后才出现,硕风部的主人楚尘年·阿苏勒·硕风秉承逊王的意志,进一步把蛮族的政治制度推进到君主制,建立了草原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楚国”。
这是“逊王”阿堪提穷一生之努力意图实现的目标,但是在堪堪触到这个终点前,他倒下了,历史因为他的倒下延后了五百多年,蛮族人普遍认为如果逊王能够再活三十年,他就可以带领蛮族称霸九州,建立属于蛮族的国度。可他偏偏死了。
历史学家们说即便阿堪提在最荣华绚烂的壮年不幸薨逝,他仍旧是蛮族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没有“之一”。
可以说他的力量把蛮族的历史强行提前了数百年,把蛮族变成一个东陆华族的对手。可这个缔造奇迹的人却没有姓氏,因为他卑下的出身。
他是个奴隶,蛮族把这种失去牛羊和自由、生命都归属于主人的贱民称作“孛斡勒”。东陆史官有些时候把逊王称作“阿堪提·古尔沁”,但这是错误的,古尔沁并非阿堪提的姓氏,是指阿堪提建立的“神王部落”,“古尔沁”在蛮语中就是“神王”的意思,是指受到神的授权管理一个世界的人。
皇室仅仅控制天元城为核心的“王域”这块土地,所以皇帝的命令并非是通达东陆的。
恰恰相反,皇帝无力控制诸侯的军队、税收、户籍等等重要的实质工作,仅仅是名义上的主宰。
皇帝每年需要根据帝都钦天监对于星相的观测,下达四道重要的指令:“春启”、“夏飨”、“秋狩”、“冬储”。
这四道命令表示根据天相和气候,皇帝决定诸侯可以开始春天的播种(春启)、夏季的采摘(夏飨,这是一个果实成熟的季节)、秋天的狩猎(秋狩)、冬天的粮食储备(冬储)。但是这些指令是根据天元城所在地方的气候来决定的,对于诸侯国其实并无绝对的参考意义,譬如寒冷的青洲,在帝都开始盛大的春启大典的时候,山城还是皑皑白雪,莫说开始耕种,人们还在破冰取鱼喝着小酒等待严酷的寒风过去。
但是这四道命令异常的隆重,也暗示了许多的事情,比如春启之令到来的时候,诸侯必须派出使节奔赴帝都,把今年要做的大事奏闻,包括军队的征伐、新城的建筑、诸侯世子的确立等等。
而秋狩之时,也是粮食收获的季节,诸侯便要把当年收获的粮食数量,以及要供奉给皇室的数量都具表呈报上去。
诸侯当然可以拒绝这么做,但是那也意味着对皇室的不尊,皇室则有权以此为由号召其他诸侯讨伐之。一旦皇室号召了,那么对某一诸侯的战争便是正义的,其他诸侯往往不会反对。
所以诸侯出于这一点,对于皇室还保有表面上的尊敬,虽然他们会在税赋和粮食收获的数量上进行数额巨大的欺骗。
除了这四道命令,皇帝还负责对外抵抗侵略,对内教化人民,和调停诸侯之间的斗争。前两者是些虚无的权力,兵力有限的皇室不能独立地守卫国土,教化更是一句空话,但是调停诸侯之间的斗争是非常重要的权力。
在诸侯之间产生战争的时候,皇帝势必派出特使进行调停,特使会听取双方的意见回报给皇帝,皇帝将因此判定哪一方是正义,哪一方是非正义的。
皇帝会派出少数军队,象征性地帮助正义的一方,这被看作是很大的恩典,而被判定非正义的,将遭到围攻。某些时候皇帝也会狡猾地判定双方皆有理由,任其厮杀,一切皆取决于皇室的利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