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争鼎》
第(2/3)页
在江棣感觉到如山压力的同时,百里羽面临的却是直接的威胁。百里羽进入淮安后,并没有直接会见青王,也没有照会平国国主,而是先住进了淮安公所旁的云生客栈,不料刚刚入住,便发生了变故。突然楼下传来鼎沸人声,林放临窗窥探,却发现百余兵马已将云生客栈团团包围。叶望只身单枪守在楼梯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楼下兵丁逡巡不敢上,只好围成一圈和叶望对峙着。此时有人匆忙赶到,连呼误会,命众兵丁退下。叶望认出来人是玄天阁背后主要资助者之一的李景龙。
因周武皇帝周清登基之时,为感谢李景龙的资助,李景龙入天元,还曾破天荒地被恩准以天子布衣之友的身份随驾观礼。李景荣在天元逗留期间,天玄四人与其一起盘恒数日,彼此很是熟络。原来唐国以本国鸿胪寺少卿在淮安遇刺为名,一万大军兵发淮安,于青石城下要求青石城主离勋业借路,离勋业以十城共同防务的协定拒绝了唐国的要求。磋商之下,唐国三军卸甲,就地扎营,限淮安于十日内侦破命案,缉捕凶手,否则便要兵戎相向,踏破青石,再沿西江顺流而下,直捣淮安。筱勋业于是飞鸽传书,将协议内容通知淮安、沁阳,要求淮安于十日内侦破命案,并请沁阳派遣兵马至青石协防。
江棣接信不敢怠慢,命李景龙全权负责侦缉事宜,淮安城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李景荣很快发现,虽然张仲身被刀伤无数,但却是都在掩盖那致命的一击——胸口一个巨大的血洞,只有极其锐烈凶猛的枪矛之技才能造成如此可怕的伤口。于是淮安城防如临大敌,凡看到携带长枪者,都立即扣押盘问。而叶望的长枪非常显眼,他们前脚投宿,客栈掌柜后脚就派了腿脚快的伙计赶往淮安商所的兵马务通报。淮安兵马副使刘海涛忙点了五百城兵前往缉拿。李景龙其时正与兵马使冯古调度兵马协防青石,闻讯立刻飞马赶来坐镇。没想到一进客栈就看见了故人。
于是上前为叶望解围。李景龙遣退兵马,与叶望见过礼。百里羽此时也不便继续匿身,于是邀李景龙上楼相见,只说自家是来协助青王列席会议,以利这宗税特贷会完满成功。李景龙也是聪明绝顶的人物,若说百里羽要一力促成会议,他自是深信不疑,但若说是为配合青王,他就先在心中打了个折扣。百里羽说到此,也就要求李景龙带他去拜会青王,交割使团事宜。又特别指出要同时会见商会代表,李景龙自然一一照办。
当日下午,在平国公的别馆,青王与百里羽第一次正式会面。百里羽身怀圣旨,虽然青王桀骜,也不得不低头领旨。圣旨本身就是百里羽代拟,表面上讲百里羽一行为协助青王而来,但暗中之意却把青王和百里羽摆在了至少相当的地位上。圣旨读罢,百里羽上前与周礼叙礼,此刻双方还都保持着客套。其他商会代表也纷纷前来见礼,他们大都是精明无比的生意人,纵看出这皇帝的使团内有别苗头的意思,两边也不敢得罪,只是一般的笼络。百里羽也不置可否,只是将这些人表现一一记在心里。
青王邀百里羽一行在平国公的别馆暂住,百里羽只是婉拒,反去了李景龙的宅邸。这又折了青王的面子,百里羽虽然老谋深算,但思路里终究有一些钦天监戾气的影子。但这也并非仅是为了和青王对峙,百里羽连夜布置了林放业和李景龙一些关节,而这些事直到最后才显露出其险恶之处。第二日,使团既然已经会齐,拿了周清的符节,在青王带领下前往平国公公罗建益处正式见礼。虽然周礼之已经和平国公有过交契,但却并非以皇室使团长身份,今次却是正式相见。
平国国君罗建益时年四十有七,因保养得当,看起来倒似三十七八岁的模样。或许是因为手中的权力日渐缩小,罗建益身上褪却了王孙贵族之气,代之以一幅谦谦君子模样,其待人接物守礼有度,谈笑间令人如沐春风。他不但对青王恭敬有礼,对百里羽也持礼甚恭。罗建益召开了盛大的宴会,平国高级官员以及淮安商贾名流尽数到场,欢宴达旦。翌日,百里羽一行便随李景龙赶去停尸之处验尸。唐国使节团的尸体已经星夜送回唐国安葬,只留有三具淮安商会接待官员的尸体。死者均被锐器透胸而过,伤口贯穿胸膛,刺入口直径两寸有余,刺出口则不足一寸,肋骨心肺几乎都被绞烂。
仵作说根据他二十年的经验,推断伤口应当是由长枪穿胸而过所致,因此城中四处缉捕盘查携带长枪的人。林放业忙为叶望分辩,说叶望的长枪枪峰不过一寸,而伤口的刺入口足足二寸有余,显见凶手不是叶望。一直沉默的叶望却忽然插口道,如果用枪术的圈劲——也就是让长枪高速旋转的话就可以,圈劲加上刺击的力量,一抱粗细的大树也能一枪击断,何况是个活人了。于是李景龙找了个死囚,发给武器铠甲,许诺若能接下叶望一枪,便将其当场释放。叶望行事光明磊落,一枪下去,死囚当即毙命,身上的伤口甚至超过了唐国使节身上的。林放业在心里暗骂叶望死脑筋,不懂变通,这不是坐实了自己的罪状么。然而百里羽做得出了另一番结论,死者若是死于圈劲,长枪透胸时因摩擦发热,伤口附近的血脉应当是松弛的;而眼前的创口,周围的皮肤略显紫青,血脉收缩,透体而过的,应为奇寒之物,因此推断死因乃是冰锥透体而过,那么凶手就应当是一个擅长印池秘术的秘术士。一举洗清了叶望的嫌疑。
回到李景龙的宅邸,家里已经乱成一锅粥。原来江家派了大管家江平前来通传,要李景荣携百里羽一行立刻到江家议事,已经等了小半个对时。百里羽一行匆匆赶到江家,原来楚卫国使团昨夜竟也全部遇害。自唐国公使遇害以后,江棣已派出城兵分头把守各国公使、密使下榻之所,一为监视其行踪,二为保护其安全。楚国使团遇害之时,昨夜司职的百余名兵丁居然全都都浑然不觉。此时各国使节均已人心惶惶,虽尽力封锁消息,但相信死讯不出两日便将传至楚国,若届时楚国也兵临城下,则青石断然难保。百里羽知道江棣的意思是请天元出面调停,以缓和形势,但此时楚乃是最积极支持北伐的两个诸侯国之一,又是拱卫帝都的股肱,天元对其极为依赖。
天元此时调停,便等于向楚国将要挟天元和商会的机会拱手奉上。最终百里羽决定一边与各诸侯国使节及各城城主接洽,一边协助李景龙侦缉凶手。二人决定,不管各国的公使还是密使,一律直接揭穿其身份,并强行将他们迁居商会驿馆派兵加以保护。一时间,各国使节和先后赶来的各城城主汇集一堂,场面十分尴尬。就在此时,青王却依然可以在平国公别馆中自由出入,并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有人认为这是对青王的特别礼遇,但有些人则觉得百里羽是有意降低对周礼的保护。由于公使接连被刺,商会城主大会第一次会议被迫提前召开。对于是否支持周武皇帝北伐一事,各城城主莫衷一是。
李景龙生平早在遇到周清之前,百里羽就在商会中布了一枚棋子。李景龙出自法学世家,其家族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历朝以来,李氏一族在大理寺、廷尉府之类的机构担任要职的不计其数,而历代的法律典籍的编纂也经常参与其中。自周朝以后,李氏一族逐渐衰微,到李景龙父亲这一代,已经没有任何官职了。李景龙是李家的长子,为人儒雅俊俏,通晓律法,是重振李家的希望所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李景龙十八岁时忽然离家出走,杳无音信。数年后,李景龙父亲病危,李景龙忽然归家,在父亲榻前立誓,终要光复李氏一族的荣光。同时,李景龙带回了很多的奇珍异宝,若非这些珍宝,李家几乎无钱收敛其父。
根据传说,商朝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上都达到了周以前的巅峰。而寒纪的大洪水几乎在瞬间摧毁了整个商皇朝,其所遗留的下来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使得寒纪以前的历史除了口口相传的歌谣诗篇以外,几乎呈现一片空周。传说商朝律法遣词华美精确,而立意深远,又层两度将礼刑二律铸成铜柱,立于当时九州中央的山巅,以公示天下。李景龙通过将古九州地图和现在九州地图的对比,推断礼柱铸于商朝早期,当时的人类所认知的大陆中央应当在现今的云州;而刑柱立于商朝中期,其时华族疆土较商朝早期有所拓展,所以刑柱应当位于滁潦海中,由于立于山巅之上,或许未随洪水葬身海底。
在百里羽的指点下,李景龙连挖了十余座祖坟,掘得金银财宝若干及商律残篇数章。于是将商律残篇献给廷尉,请廷尉向仁帝奏明其愿意出海探寻二柱,仁帝素来喜欢这些奇闻轶事,于是欣然允诺,是为雅贿;又以奇珍异宝贿赂内监,混入皇宫私会出身于淮安巨贾江家的裕妃,裕妃于是修书一封,在娘家人面前极力推荐李景龙,李景龙许诺其所探寻的航道会为江家共享,于是获得了江家金钱上的支持,是为色贿;最后以金银财宝贿赂市舶司官员,是为金贿。而李景龙心中却有另一番的打算,所谓探寻二柱不过是他的借口。李景龙早年离家出走,只为向往海上生活,随商船出海数年,一直做着半商半盗的勾当,李景龙深知其中大有油水可赚,于是倾尽全力,甚至不惜挖掘自己的祖坟,窃取祖先的陪葬之物赠人,全为获得一张珍贵的出海许可证。
后来,李景龙在发现刑礼二柱的时候“顺带”开辟了东路通往能够西陆的航道,成为雷州大瘟疫一千五百年后,第一个踏上雷州的东陆人。李景龙从西陆沿海的平原中发现了更多的商机。当时,各诸侯国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九州各地都有着大量失去土地的闲散农民,由于百余年未经战争,东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其所能供养的极限。
仁帝遂在雷州设郡置县,准许百姓迁往雷州耕种,而李景龙成为了这次大迁徙中,朝廷指定的船商。不过数年,李景龙便以仅次于十城城主的身家加入宛州商会。百里羽本来只是打算架通一座与江氏联系的桥梁,但薄种却得广收,李景龙成为了玄天阁的重要经济支柱。这枚棋子所取得的成功,甚至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雷云二州在东陆人眼中是一片荒芜贫瘠之地,兼且海路难行,尤其滁潦海西段,暗礁与漩涡密布,又有海盗占据北面岛屿作为据点,一向被视为死亡之路,一般船只都不愿靠近。坊间有传闻,说李景龙早年是海盗出身,曾在海盗船上呆过几年,了解只有海盗们才知道的“安全航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