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战-《争鼎》
第(3/3)页
后方稳定之后,大军分为三路,第一路由明国公朱庭慎、叶望率领,以诸侯军为主,共七万人,沿铁线河北上继续追击五狄部;第二路由叶正率领、以羽林天军十二卫中的骁骑卫为主,共两万人,渡铁线河搜寻草原人;第三路由梁重深、彭千斤率领,以羽林天军十二卫中的领军卫、千牛卫、射声卫为主,共八万人由海安大营向东进发;其余部队由苏谨率领,一边巩固后防、保护后勤,一边沿铁线河缓缓前进。
梁重深本名梁良骥,世袭平凉伯,即使在将星如云的周武大军中,爵位也甚高,也因此能与猛将彭千斤共同统领东路大军。他在稷宫中本因为家世显赫,被其他同学疏远,但此人性情豪爽,自号轻侯,一来二去,竟与同学打成一片,甚至共同狎游,虽然为世家所侧目,却让他在军中人缘颇好。梁重深善布营,与彭千斤一攻一守,堪为绝配。五狄部与九煵、阳河部合兵,与周军战于扎拉木得。是役,叶望以重甲枪兵居中,风虎铁骑、出云骑兵分别担任左右翼,重甲枪兵之后则有紫荆长射并矩石车,其余部队作为接应。这场战役成为了草原人久驱难散的噩梦,数十年后,幸存的阳河部主君回忆起这场战争时仍惊慌地打翻了面前的酒觥,密集的箭雨和牛羊一般大的石块从天而降,包裹着金属铠甲的风虎铁骑将草原人军拦腰截成两段,出云骑兵则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一次次从蛮军侧翼掠过,倾泻如雨的箭岚,抽丝剥茧般冲刷着草原人的士气和耐心。
当英勇的草原人骑兵终于冲到周军阵前时,等待他们的是豪猪般锋利而密集的枪阵。草原人军队弩箭射倒了第一排的重甲枪兵,但这只能使枪兵的阵形更加紧密。草原人军放下弩箭,擎着长枪和狼牙棒、挥舞着马刀绝望地冲向重甲枪兵,然后被钉死在长达两丈的长枪构成的钢铁荆棘之上。草原人军溃败,前军被围歼,后军仓皇逃窜,叶望追击三百余里,大胜而归,九煵部主君莫干亦战死。
彭千斤率领的第三路大军是东陆正统的步骑协同大军。彭千斤的布阵是以千牛卫组成空心方阵,中间是射声卫弓箭手,在他们后方则是领军卫骑兵。临敌时,首先由轻骑兵在前方骚扰,诱敌军追击,然后从左右散开,射声卫开始齐射。然后骑兵从一侧冲出,此时若敌军分散包抄两翼则集中自己的骑兵,以数量优势歼灭其中一翼;若敌军与千牛卫正面冲击,则直接从侧翼切断敌军骑兵。彭千斤是一员猛将,作战时身先士卒,在他的率领下,第三路军稳定地向西突进,将真颜部、黑水部向西北方不断地驱赶。
在九煵部的大军随着他们的主君莫干被消灭之后,九煵、阳河、真颜三部联合大军就只剩下苟延残喘的阳河以及相对完整的真颜。然而真颜虽然富庶,人丁却远较其他部落稀少,甚至阳河部的残兵也比真颜部能够调动的所有战士都多。此时已取代战死的梁重深做了西路大军统帅的彭千斤判断,阳河部虽然战力还多,但是经过一场大战,已经被打寒了胆,反倒是真颜部的士气未颓,威胁更大,因此将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指向了真颜部。兵贵神速,彭千斤欲趁前日大胜、士气高昂之机尽快袭击真颜部,在修整一日之后,便令大军再次向西突进。 龙壁将军彭千斤此刻还是一个勇武的青年,作为周武朝硕果仅存的两名元老,他与苏瑾一直活到了哀帝年间。
青茸原西的巴彦产托,在草原人语中意为富饶的水土,正是真颜部的夏场所在。彭千斤率大军开拔至巴彦产托东面三十里处下营,并派出斥候骑兵前去打探敌情。打探回来的消息让彭千斤吃了一惊,这些斥候未曾遭遇任何阻挡就接近了真颜部的帐篷,帐中的妇孺老幼如平日一般生活做饭,似乎战争是离他们很远的事情一般。而一名游骑在潜伏了大半日之后,返回途中遇到打猎归来的一队草原人牧民,其中一个扛着一头鹿的牧民甚至向他笑了一下。 根据随军史官的记录,彭千斤当时“面色大变”,当即下令后退三十里下营。简单想来,彭千斤纵然武勇过人,但是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凡是士兵,无论经历了多少操练,只要没真正上过战场,见过流血死人,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老兵。刚上战场的新兵,即使装备再精良,武艺再高强,都会恐惧,因此战场上活下来的往往不是那些最强壮的,而是最勇敢的。正因为如此,草原人人才是东陆的大敌,相比东陆那些征召来的可能连鸡都没有杀过的农民,草原人人整天骑在马上,吃的是自己打来的猎物,最不济也杀过放牧的牛羊,他们是天生的战士。然而,彭千斤知道,即使身经百战的战士,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也会恐惧和紧张,可是眼前这个人数不甚多的部落,分明就面临着没顶之灾,却连妇孺都能保持镇定,过着正常生活,简直太恐怖了!如果不是军事教育被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彭千斤知道那不可能——就是有什么陷阱在等着东陆的大军。 那么真颜部的后招是什么呢?
没有,他们没有后招。抵抗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在拔营第二天的清晨,真颜部的使节到了彭千斤的大帐中,递交了降书。降书是用东陆文字写就,文法却颇有不通之处。
降书,大周朝皇帝钧鉴,我真颜部世居瀚州,久慕王化,大军到处,我部望风而降,绝无抵抗。今大君到部,我当倒履相迎,望君以慈悲为念,使真颜部得全首领,则不胜惶恐之至。我部愿为大军牵马执辔,以为驱策。原来真颜部唯一会写东陆文字的巫萨在扎罗木得一战中死在乱箭之下,主君瑞科只能召集起他的学徒们,试图拼凑出一份降书。族内的牧民们听说不用打仗了,都很高兴,却不知道其实降书还只是几个人肚子里的腹稿。在彭千斤下令大军后退三十里的同时,瑞科才得知东陆人来得这样快,他们的斥候已经打探过附近的情形了,情势紧急之下,瑞科命学徒们连夜拼凑出了降书,派使节送往彭千斤帐中。
等着大打一场的彭千斤突然收到一份意料之外的降书,顿时不知怎么处理才好——他从来没想过草原人也会投降。还是射声卫中郎将管仲良先安抚了草原人使节,又提议向尚在海安大营的周清请示。根据《纪事本末》的记载,深恨草原人的周清起初是不愿意受降的,他的忧虑是“若是连硕风部都跟着降了,还打什么”,而苏瑾则力劝周清接受投降,否则即使以周军的势大,三面受敌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现在的战事还算顺利,可是一旦陷入僵局,不但前线的将士需要安抚,后方的宗祠党们未必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所以反不若接受投降,藉此分化草原人,方为上策。周清沉思良久,传旨封瑞科为“北顾君”,算是接纳了真颜部的投降。
在拔除了莫干这颗前进路上的钉子之后,瀚州草原才真正恐惧起来。五狄部的失败还能归于他们的自不量力,无论在草原人眼中东陆孱弱到了一个什么地步,也没有人会指望仅仅靠一个新兴的部落就挡住东陆的大军;然而九煵部不同,他们是真正的大部落,他们的主君莫干就是三十年前带领族人扫荡了菸阳粮仓的人,是真正的草原勇士,可是如今这个部落的主力和他们的主君一齐消失在了风虎骑兵的铁蹄之下。叶望,这个习惯赤膊上阵的东陆将军,用枪与血让昔日的“蛮蝗”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铁蹄”。
那些曾被郭纯耻笑的穿铁甲的马匹,现在跑在北陆信使的口中,逛遍了整个瀚州的所有草原。北陆的草原人称呼自己为“蛮”,他们勇敢直率,有着狐狸般的敏锐直觉、狮子般的雄心壮志,可是他们并非永远不会畏惧——东陆人已经踏平了五狄和九煵两个部落,两个三十年前最先侵犯东陆的部落,真颜部甚至派使节向东陆皇帝献上了降表。还有谁能阻挡东陆人前进的脚步?东陆人的下一个目标是谁?该迎战至死还是投降以保全性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