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争鼎》
第(1/3)页
“帝初践位,星相变异,北天流火,竞夜不绝。有司奏闻,星相上干国运,下贯民生,北辰行瀚、凉两阙间,或有兵戈之变。夫战乱者,天下之大不祥,帝王当行仁德以禳之。帝然其言,遂减宫室,裁女乐,诏群臣课以怀柔致远,诏北陆以弘上国仁威,更赐金宝。天下咸服其德。” ——《周末纪事》
《周末纪事》中这段记载常被后世的史学家们怀疑,首先它的编纂者——周武皇帝年间的太师谢间鸣——其实是个不太通文墨的人,畏罪伏诛时才二十八岁,编纂这本书时完全是假秘书之手,不过要给世人看一本自己署名的史书,博一个青史留名。《纪事》容量浩大,可修撰过程缺乏监督,很不严谨,多有难以考据的资料被引用;其次,若从“仁政爱民”的角度看。
周武帝周清陛下其后二十年的斑斑劣迹,让人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他会在心里认同“怀柔致远”这种帝王家学。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这么解释,就是周武帝即位初期日子过得很不好,所以刻意摆出一付要效法其父“仁政”和“无为”的样子,频频颁布这样的诏书,不过是用来麻痹北蛮和大臣们。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周清是个靠政变上台的皇帝,虽然当他解决了所有兄弟踏入父亲的寝宫时,发现写在遗诏上的名字是他自己的大号——“周清”,这让他之前的努力变得像是一场笑话。他持有父亲的遗命,并且获得了令人敬畏的遗老——李则斯——的承认,李则斯是受命大臣,而周氏宗祠的长老之一周纯是受命长老,也在第一时间证实了诏书的真实。证明新皇帝身份的“三宝”,诏书、受命大臣的认可、受命长老的认可,周清都有,按说他的皇帝位子该坐得很稳,可宫门打开的一刻,血未干涸的朱王尸体分明撕去了帝王家立贤立德的温柔面纱,讲述着一个残酷冷厉的夺嗣故事。 而周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坐上了东陆的权力巅峰。
更糟糕的是他的政治班底基本等于零。捧他上台的玄天阁是个阅历有限的年轻军官团体,他们趁着天元城九门封闭,借助金吾卫驻扎城内的便利取得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夺嗣事件中实现了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可要说到政务,日后恃之足以纵横天下的“铁驷之车”里,只有苏深还略有参详,叶正在军事指挥学上也许是个鬼才,可政治上的修养浅薄得很,比他更糟糕的是叶望,叶望此人如果非说他有政治理念,也非常简单,就是“北征北征复北征”,周清有此虎将去灭一两个小国倒是不成问题,让他去周旋于众大臣之间,协调诸方利益,进退斡旋,不动声色地解决危机,无疑是妄想;
至于李当心,这个绝世名将此时还是一个自闭的少年,他并未理解夺嗣只是他们这个小群体踏上权力道路的第一步而已,他跟着“玄天阁”的“哥哥”们帮助周清雨夜包围太清宫之后,就立刻赶回家中,因为他是瞒着母亲参予了这次行动的,谎称金吾卫当夜轮到他执勤。新皇即位的事情由虎贲郎传到天启城每个角落,帝都轰然震动,而此时李当心的母亲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作为玄天阁的副宗在新皇帝夺嗣的密谋中担当了何等重要的一个角色。她非常愤怒于儿子和一帮不安分的少年军官混在一起,把事情搞得那么大,所以动用“家法”惩戒了他,却又在心里窃喜这些“小家伙”拥戴的十三皇子周清终于即位了,将来也许能对李当心在军队里的提升多加关照。
唯有那个直到数百年后依然可敬可怖的“帝师”百里羽,此人是个不世出的阴谋家,权力场上的绝世舞者,朝野风云在他的铁腕下不过是一盘棋。可在武帝即位的前三年,“百里羽”这个名字并没有在朝野中被人提起。夺嗣政变的夜晚过去,卜筮监令史百里羽接到了上司的来信,斥责他作为卜筮监属员,非但不尽职尽责钻研卜卦之术,为国家社稷测算吉凶,还越权参予了金吾卫私下的军事行动,所以百里羽得到的处罚是:削去三年的俸禄,降职为卜筮监书记,誊录星相卷宗,并且思过。
作为参予政变并且取胜的新贵,获得这样不大不小的处罚无疑是可笑的。可问题是,颁布这个处罚的人很不好对付,百里羽的上司叫做——李则斯。作为受命大臣,李则斯此时已经成为皇室大臣名义上的领袖,国家的柱石,他的命令,周清也不敢公然违抗。
处罚百里羽的幕后原因应该是相当复杂,后人已经难以窥测当年那个波诡云谲的天启政局,也无法还原历史真相。作为承认周清身份的受命大臣,李则斯此时已经被当然的看作一个“帝党”,而且是帝党的头子之一,可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刻意把同为帝党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百里羽“藏”了起来? 可能的原因包括,其一,李则斯认为这个钦天监出身的年轻人如果骤然踏上政治舞台,会暴露身份;
其二,以百里羽和玄天阁这帮年轻人的性格和野心,他们会借着政变成功的气势彻底颠覆天启的政局,从而遭到朝野敌对政治力量的集体反扑。所以李则斯要削弱他们的力量,警示他们不能妄动。其三,出于其他未知的原因,李则斯认为时机未到,三年之后才是百里羽正式登上帝都舞台的时候。
可没了百里羽,周清起家的队伍就只剩下些没见过真正皇家体面的浑小子了。人材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新帝登基,手里却没有任何施政纲领。得位之前,帝党全员压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帝都武装政变的伟大计划中去,等到周清坐在了太清宫的宝座上,才发觉他要握的根本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利剑,而是一支写诏书的笔。有史料证明,周清的字非常难看,是皇子中风雅最逊的一人,毕生都很讨厌手写诏书,口拟也很不情愿。《周末纪事》中还存有据说是周清当年写给苏瑾深的一份诏书,作为皇帝来看,确实是粗陋无文的。
“你奏的事情我已经知道,此人不过依靠家荫得了这个官位,除了姓氏,就是头猪了。但你也不可不防他,他是水磨的鹅卵石,官场老贼头,滑得抓不住把柄,你言语里可不要中他的圈套,切切。”
但是他此时不得不立即着手案头工作,准备颁布新的政令,签署堆积如山的文牍,并且尽量表现得稳重可靠一些,因为除了他的玄天阁死党,满朝文武都以戒备和质疑的目光看着这个新皇帝,等他建立威仪或者犯下错误。以周武帝的脾气,他大概也想到过直接把世家力量踢翻,立刻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但他忽然发现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他这个武装政变上台的皇帝手里,甚至没有军事威慑的力量。
当时帝都的皇室兵力构成是这样的:虎贲郎、缇骑郎、金吾卫、羽林天军、京尉。 周明对于自己的十三子也许说不上很好,不过最后终于还是把虎贲郎这支精锐力量交给了儿子。可惜,人数很少。周清自己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算是把自己的力量深深扎进了金吾卫中。以玄天阁骨干为首,五千人的金吾卫,在周清登基之前,已经完全地倒向了他。
可羽林天军和京尉都不在周清的控制中,帝都重臣“九门司隶指挥使”牢牢地把持着京尉这支治安力量,羽林天军的调动则需要以皇帝的兵符配合羽林将军的兵符,周清手里只有半边兵符,光禄卿掌握的五百缇骑郎,这支力量原本依附于朱王,在太清宫事变的时候作为周清的对手登场,在事后周清自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刻意弱化,新组建的缇骑郎战斗力低下,指挥无力,但是周清无法更换光禄卿,这样缇骑郎便仍旧不被他掌控。
周清手中的,只有虎贲郎和金吾卫这两支,加起来不足六千人的队伍。而有着三万精锐的皇室武装力量核心——羽林天军——仍被宗祠党控制着,非帝都有外敌入侵,皇帝也无法调动。英雄在于“隐忍”二字,周清大概也是明周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非常识时务地选择当了一个乖乖的年轻皇帝。所以在即位的第一年里,周清还算是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纲领,虽然在朝堂上和宗祠党有些小摩擦,不过还能维护臣子尽忠皇帝,皇帝关爱臣子这样一个帝王家的体面。
但是很快,这个不安分的皇帝就把尾巴悄悄地翘了起来。在这样敏感的时刻,王域西面刘,吴两个小国的国公应当是受了暗地的蛊惑,公开表示反对,一时间所有视线都集中在这两个小国,诸侯们举棋观望,均想以这两国为先锋,试探皇帝的反应。刘,吴两国在诸侯眼中甚至不能算是国家。这里需要提及周朝的分封制度,大周开国时,周氏的子弟和手下的重臣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之功绩彪炳者不但得授重要官制与爵位,更有领土封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