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争鼎》
第(3/3)页
帝王与诸侯不会想到,那柄枪会反复在历史中留下它的名字,当霸业破碎,宫城倾毁,他们无匹的功业消散在人们记忆中时,那柄枪和那个人的传说,却还在微不可闻的角落悄悄流传,或许会一直流传到终末之世的到来。朱庭慎被这豪烈的战场震撼,如遭雷亟,忍不住赞道“真天下雄长”,并问周清那个军官是什么人。很难说朱庭慎是不是有点拍周清马屁的嫌疑,不过此时的周清虽不是一头完全成熟的狮子,却也有了几分狐狸的狡猾,顺势询问贴身护卫宋义。
宋义回答:“此虎贲卫校尉叶望”。朱庭慎顺势奉承了下去,《大周皇家镜明史》中记载他是如此说的:“陛下隆威盛极,天军旗下能者辈出。此一校尉,足冠明国三军!”周清大喜,立刻表示要把这名精锐赏赐给朱庭慎振兴军武。朱庭慎此时大概也明周过来皇帝的用意了,他开口奉承的时候,皇帝已经决定要给自己这员猛将在明国找一个好位置了。此时恰好是叶望开罪了帝都宗祠党大臣之后,继续留在虎贲郎队伍中对于叶望未必是件好事,即使有护短的皇帝周清。
朱庭慎却并不在意皇帝的小阴谋,开开心心接受了这份赏赐。叶望此后的官运在明国亨通到了极致,最后是挂名的“明国三军都指挥使”,名义上总领明国全国军事。吴公周仲听说刘公死了,才发现这件事完全和他想象的不同。皇帝亲征并非是来缉拿他归案的,皇帝是来砍头的。他见机极快,立刻准备从阵后撤退,他只要能够逃生,帝都的宗祠党自然还会设法营救他。可吴公没能等到帝都的同党来救命,他逃窜的路上当头撞见了叶正。周仲临死前比任何人都清楚,和遇见叶正相比,遇见李当心其实还是不错的下场。当时叶正已经开始训练他属下的“狼牙七列”,这支以残酷和勇烈闻名的军队始终未和其他军团混编使用,它从建制之初就是预备北征使用的,必须适应草原雪地和高山的危险环境,自己携带粮食而配给任何补给兵团,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穿越千里,绕到敌军阵后一击斩杀主将。它是一支绝对的奇兵,每一个士兵都珍贵如黄金,凶猛如饿狼。叶正毕生用兵没有俘虏,俘虏必然延缓他的行军速度。
所以对上狼牙七列的吴公亲卫们如同羊入狼群,遭到了一场屠杀而非荣耀的战斗。叶正抓获了吴公,没有任何审讯过程,直接下令推出去正法。此后他留在当地,半日后周清的使者才赶到,询问吴公是否擒获,叶正向他展示了周仲的尸体,表示已经无法挽回。使者也深明皇帝和叶正的用意,把结果写成战报,送往帝都。至此这场一边倒的战争彻底结束,周清挥军凯旋,两国国土彻底并入王域,成为王域的第十四和十五个郡。
周清返回天启之后,大张旗鼓地将他的亲信们纷纷加官进爵,苏深晋仲虢侯,李当心、叶正、叶望皆封大上造,余者各有封赏,周清一举将自己的亲信纷纷擢至高位,并以剿灭数千敌军而封侯,开周武一代重赏军功的先河。 刘,吴二公和宗祠党这次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们并不真的理解这个新皇帝思维方式。对于周清这个曾经在黑街上和贩夫走卒混迹的人而言,“省事”永远是很有诱惑力的。杀了最省事,省去了审判,也省去了判断,想和他作对的人必然因此而暴跳现形, 这是他迫切需要的。
截至此时,周清还不能真正理清,在帝都重重的政治黑幕后,是谁的手在操纵一切。百里羽大概也是急于看到结果,而采取了这样的雷霆手段。而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百里羽也并非不会犯错误。铁驾之车第一次征伐的成功给他们带来的,绝不仅是立威的机会,更没有为《十一宗税法》的推行铺平道路,反而,这次征伐暴露了帝党的弱点。仅有楚和明国两家诸侯响应了皇帝的勤王诏书,并且派兵支援,在大周立国约七百年的历史中是不曾有过的。世家党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诸侯们并不畏惧皇帝。让他们掏钱出来填补皇室的巨大亏空,他们就算冒着犯上的之名也要抵制。
宗祠党和诸侯党虽然并非完全在一条船上,可是在对抗周清这件事上,他们找到了共同的利益和默契。果然,刘,吴二公的事情刚刚平息,没有派兵来勤王的诸侯们却纷纷派来了使节,使节们并非为了庆贺而来,却是来哭穷的。他们带着诸侯留存的账目,历数修文五十七年和周清即位的初期诸侯们对皇室的贡献,悲惨的自述说诸侯为了供奉皇室已经不堪其苦,如今实在没有钱再缴纳宗室特税了,如果皇帝真要强行推动这项税法,无异于逼迫诸侯们退位。强大的反对声浪来得如此猛烈,即使百里羽也没有料到,也让他更加确信了整个事件后面有一只巨大的黑手操纵着。周清无法应对这些哭诉的使节,选择了暂时休朝一个月,宫中的紧急会议却夜以继日地召开着。
皇帝也并非没有留下镇守的人,可镇守的人只有一个——“兰台令”百里羽自己。这个优雅飘逸的年轻人奔赴世家大族们的府邸,微笑着求见诸位家主。还没有从震惊的消息中回过神来的家主们被迫接见这位皇室大臣的新秀,并且小心的应对这个看起来温润如水,实则悍勇如鹰的年轻人,共话对皇室的忠诚和隐忧。百里羽长袖善舞,穿梭在帝都政局之中,他成功的向宗祠党的重要人物都施加了压力,令他们看不透自己布下的迷阵,并且悄无声息的把压力施加在这些人的心口上。
当时帝都已经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一再有流言说皇帝轻身犯险,太清宫无人坐镇,更有传闻北方的蛮族蠢蠢欲动,时当危难,帝朝大厦将倾,应当迅速迎回在外游历的青王主掌大局。 不过很快,这种说法就烟消云散了,青王最终也没有被召回。很大的可能是在衡量之后,宗祠党大臣们认为召回青王的风险太大了,帝都里还有百里羽这样一个危险的对手,宗祠党不知道他接下来还会怎么出牌。
分析当时的局面,百里羽只不过是用了一招疑兵,他要以自己一个人拖住整个天启的局面,撑到周清得胜归来。
百单一略王师阵容庞大而行动缓慢,极尽皇家的雍容。可松懈的外表下掩盖的是躁动的求战情绪,第一次临阵的金吾卫士兵渴望战场,以一次完整的胜利为他们的功业开篇。在苏瑾深的建议下,周清利用了这种心态,随着缓慢的行军,士兵的斗志一天天积累。当王师最终列阵于刘,吴二公的食邑下时,城中的“义勇”们面对的是整列整列欲脱牢笼的狮子。这种战略被后世称为“抑战”,又称“百单一略”,因为此略是兵家经典、大周朝八柱国素文纯所著之《百战韬略》中所未见,亦是后世兵家对苏瑾深推崇备至的原因。事情确实难以解决,诸侯们的困窘也是半真半假的,其中固然有伪装的成分,可按照《十一宗税法》这种税法,对诸侯而言无疑是敲骨吸髓式的,有些贫困的诸侯,例如僻处青州山区的韩国,国库里穷得没有三月之粮,自己还要在荒年的时候问其他诸侯借粮赈灾,就算周清把刀压在韩侯的脖子上,要他把在九原的宫室都拆了也很难凑出每年的宗税来。
百里羽和他所效忠的周清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缘,江氏的支援无法持续太久,羽林天军的兵变随时可能复发。再退一步,整个周清集团就要覆灭,此时的百里羽再不为诛杀刘,吴二公的冒险决策所困扰,他现在需要使用极致的雷霆手段来荡平一切反对者。从后来的一些行动来看,百里羽这一次怀有极大的愤怒。货殖府长史叶城死了,账目被焚烧了,但是确实诸侯缴纳了赋税而皇室财库没有收到,皇室穷,诸侯也穷,那么谁悄悄的富了?被贪污的赋税在哪里?那么庞大的一笔金钱必然要有流动的方向,不会是囤积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等它蒙尘。
结论只有一个,有人在吸取这个国家的国力用于私利,用于对抗周清的统治,而这些国力却是百里羽要用来北征蛮族,用来建立“九洲一统”的理想国家的基础。他必须挖出这个人来!
第(3/3)页